How To Build Images:Docker 镜像规范 v1.2
前言
现在是容器化时代,不管是开发、测试还是运维,很少有人会不知道或不会用 Docker。使用 Docker 也很简单,很多时候启动容器无非就是执行 docker run {your-image-name}
, 而构建镜像也就是执行一句 docker build dockerfile .
的事情。 也许正是由于 Docker 对实现细节封装得过于彻底,最近在学习 google 开源的镜像构建工具 kaniko 时, 才发现我们也许只是学会了如何使用Docker CLI
, 而并非明白 Docker 是如何运行的。 所以笔者决定开始写『How To Build Images』这一系列文章,这是本系列的第一篇,『Docker 镜像规范』。
注: 本文假设读者了解如何使用 Docker, 包括但不限于懂得执行
docker run
和docker build
以及编写 Dockerfile。
Docker镜像规范
容器镜像存储了文件系统发生的变更,而容器镜像规范则描述了如何记录该变更历史和相应操作的参数以及如何将容器镜像转换成容器。
简单点, 就是描述容器>>序列化>>镜像以及镜像>>反序列化>>容器的规范😯
版本历史
- v1
- 初版
- v1.1
- 由 Docker v1.10 实现 (February, 2016)
- 确定使用 sha256 摘要作为各层(Layer)的 id (以前是随机值)
- 新增 manifest.json 文件, 该文件负责记录镜像内容和依赖关系的元数据。
- v1.2
- 由 Docker v1.12 实现 (July, 2016)
- 将 Healthcheck 纳入镜像规范
- OCI v1 image
- 由 Open Container Initiative (OCI) 提出的镜像规范
- 不兼容 Docker(moby), 但可以 push 至 Registry 然后再 pull 下来
为了统一容器格式和运行时创建的标准, Docker 联合 CoreOS 等组织在 linux 基金会的主持下成立了 Open Container Initiative (OCI)。 目前 OCI 已经提出了两个规范:运行时规范(runtime-spec)和镜像规范(image-spec), 但由于 docker 尚未兼容 OCI 镜像规范, 本文不涉及 OCI 镜像规范的内容。 (不排除以后会写😆)
一个🌰 : Docker 镜像的基本结构
我们以 busybox:latest 为例, 展示 Docker 镜像的基础结构。
.
├── 036a82c6d65f2fa43a13599661490be3fca1c3d6790814668d4e8c0213153b12
│ ├── VERSION
│ ├── json
│ └── layer.tar
├── 6ad733544a6317992a6fac4eb19fe1df577d4dec7529efec28a5bd0edad0fd30.json
├── manifest.json
└── repositories
1 directory, 6 files
接下来以该🌰 详细介绍 Docker 镜像中各组成部分的含义和内容。
directories (backward)
.
├── VERSION
├── json
└── layer.tar
0 directories, 3 files
可以发现, 镜像中的每层(Layer)解压后可以对应到一个目录,这些目录的名称是根据该层(Layer)的相关信息使用一致性 hash 算法生成, (TIPS: v1版本规范是随机生成), 每个目录包括 3 个文件, 分别是:
- VERSION,
json
文件内容个格式规范, 目前只能是 1.0。 - json, 在 v1 版本中定义的描述该层(Layer)信息的元数据,但由于 v1.2 版本中不需要依赖此文件,因此无需关注。
- layer.tar, 存储该层(Layer)文件系统的变更记录的归档包。
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目录布局仅是为了向后兼容, 当前版本(v1.2)中每层(Layer)的归档包均在
manifest.json
指定。
repositories (backward)
{
"busybox": {
"latest": "036a82c6d65f2fa43a13599661490be3fca1c3d6790814668d4e8c0213153b12"
}
}
repositories 中存储了一个 json 对象, 该对象的每个 key 是镜像的名称, value 是标签-镜像id映射表
。
需要注意的是, 该文件同样是仅用于向后兼容, 当前版本(v1.2)中镜像与layer的关系均在
manifest.json
中指定。
manifest.json
[
{
"Config": "6ad733544a6317992a6fac4eb19fe1df577d4dec7529efec28a5bd0edad0fd30.json",
"RepoTags": [
"busybox:latest"
],
"Layers": [
"036a82c6d65f2fa43a13599661490be3fca1c3d6790814668d4e8c0213153b12/layer.tar"
]
}
]
mainfest.json
记录了一个列表, 该列表中每一项描述了一个镜像的内容清单以及该镜像的父镜像(可选的)。 该列表中每一项由以下几个字段组成:
- Config: 引用启动容器的配置对象。
- RepoTags: 描述该镜像的引用关系。
- Layers: 指向描述该镜像文件系统各(Layer)的变更记录。
- Parent: (可选) 该镜像的父镜像的 imageID, 该父镜像必须记录在当前的 manifest.json。
需要注意的是, 该 manifest.json 与 Docker Register API 描述的 manifest.json 不是同一个文件。(详见附录部分)
Config (aka Image JSON)
{
"architecture": "amd64",
"config": {
"Hostname": "",
"Domainname": "",
"User": "",
"AttachStdin": false,
"AttachStdout": false,
"AttachStderr": false,
"Tty": false,
"OpenStdin": false,
"StdinOnce": false,
"Env": [
"PATH=/usr/local/sbin:/usr/local/bin:/usr/sbin:/usr/bin:/sbin:/bin"
],
"Cmd": [
"sh"
],
"ArgsEscaped": true,
"Image": "sha256:7def3adf6786f772d2f02fc74c2d3f3334228416760aee45d3b6e561ce1c1dd3",
"Volumes": null,
"WorkingDir": "",
"Entrypoint": null,
"OnBuild": null,
"Labels": null
},
"container": "3fbce8bb8947b036ee7ff05a86c0574159c04fc10a3db7485ab7bf4f56fd4020",
"container_config": {
"Hostname": "3fbce8bb8947",
"Domainname": "",
"User": "",
"AttachStdin": false,
"AttachStdout": false,
"AttachStderr": false,
"Tty": false,
"OpenStdin": false,
"StdinOnce": false,
"Env": [
"PATH=/usr/local/sbin:/usr/local/bin:/usr/sbin:/usr/bin:/sbin:/bin"
],
"Cmd": [
"/bin/sh",
"-c",
"#(nop) ",
"CMD [\"sh\"]"
],
"ArgsEscaped": true,
"Image": "sha256:7def3adf6786f772d2f02fc74c2d3f3334228416760aee45d3b6e561ce1c1dd3",
"Volumes": null,
"WorkingDir": "",
"Entrypoint": null,
"OnBuild": null,
"Labels": {}
},
"created": "2017-11-03T22:39:17.345892474Z",
"docker_version": "17.06.2-ce",
"history": [{
"created": "2017-11-03T22:39:17.173629428Z",
"created_by": "/bin/sh -c #(nop) ADD file:264af0c48e23e8b8fc57c2c70c7b5b08be20601d75f5efca07c5ace8748bcbcd in / "
},
{
"created": "2017-11-03T22:39:17.345892474Z",
"created_by": "/bin/sh -c #(nop) CMD [\"sh\"]",
"empty_layer": true
}
],
"os": "linux",
"rootfs": {
"type": "layers",
"diff_ids": [
"sha256:0271b8eebde3fa9a6126b1f2335e170f902731ab4942f9f1914e77016540c7bb"
]
}
}
created string
{
"created": "2017-11-03T22:39:17.345892474Z"
}
ISO-8601 格式的字符串, 描述了当前镜像创建的日期和时间。
author string
{
"author": "nobody"
}
描述创建并维护这个镜像的个人或实体的名称和/或电子邮箱。
architecture string
{
"architecture": "amd64"
}
描述该镜像中的二进制文件运行依赖的 CPU 架构,可能的值包括:
- 386
- amd64
- arm
需要注意的是, 可选范围的值未来可能会添加或减少, 同时, 这里声明的值在不一定会被容器运行时实现(e.g. runc 或 rkt)所支持。
os string
{
"os": "linux"
}
描述该镜像运行所基于的操作系统的名称, 可能的值包括:
- darwin
- freebsd
- linux
需要注意的是, 可选范围的值未来可能会添加或减少, 同时, 这里声明的值在不一定会被容器运行时实现(e.g. runc 或 rkt)所支持。
config (aka Container RunConfig) object, optional
{
"config": {
"User": "",
"Tty": false,
"Env": [
"PATH=/usr/local/sbin:/usr/local/bin:/usr/sbin:/usr/bin:/sbin:/bin"
],
"Entrypoint": null,
"Cmd": [
"sh"
],
"Volumes": null,
"WorkingDir": "",
"Labels": null
}
}
描述容器运行时在实例化该镜像时, 所使用的默认参数。
需要注意的是, 该字段可以为 null, 在这种情况下, 应在创建容器时指定运行所需要的任何参数。
User string
{
"config": {
"User": "root"
}
}
描述容器中应该使用的用户名或UID, 当创建容器时未指定该值时,该值将用作默认值。 该字段支持以下格式:
- user
- uid
- user:group
- uid:gid
- uid:group
- user:gid
需要注意的是, 当不提供
group/gid
时, 默认行为会从容器中 /etc/passwd 中根据给定的 user/uid 配置默认组合补充组(supplementary groups)。
Memory integer
{
"config": {
"Memory": 1024
}
}
描述容器实例的内存限制(以 bytes 为单位), 当创建容器时未指定该值时,该值将用作默认值。
MemorySwap integer
{
"config": {
"MemorySwap": -1
}
}
描述允许容器使用的总内存使用量(memory + swap), 当创建容器时未指定该值时,该值将用作默认值。
需要注意的是, 设置该值为 -1 时, 表示关闭内存交换。
CpuShares integer
{
"config": {
"CpuShares": 4
}
}
CPU 份额(对于其他容器而言的相对值), 当创建容器时未指定该值时,该值将用作默认值。
WorkingDir string
描述容器启动入口点进程时所在的工作目录, 当创建容器时未指定该值时,该值将用作默认值。
Env array[string]
{
"config": {
"Env": [
"PATH=/usr/local/sbin:/usr/local/bin:/usr/sbin:/usr/bin:/sbin:/bin"
]
}
}
描述运行该镜像时的默认环境变量, 这些值将用作默认值, 并会在创建容器时指定的值进行合并。 该列表的每一项的格式为: VARNAME="VAR VALUE"
Entrypoint array[string]
{
"config": {
"Entrypoint": [
"bash",
"-c"
]
}
}
描述启动容器时要执行的命令的参数列表, 当创建容器时未指定该值时,该值将用作默认值。
Cmd array[string]
{
"config": {
"Cmd": [
"ls",
]
}
}
描述容器入口(entry point) 的默认参数, 当创建容器时未指定该值时,该值将用作默认值。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未指定
Entrypoint
, 那么 cmd 数组中的第一项应当为要运行的可执行文件。
Healthcheck object
{
"config": {
"Healthcheck": {
"Test": [
"CMD-SHELL",
"/usr/bin/check-health localhost"
],
"Interval": 30000000000,
"Timeout": 10000000000,
"Retries": 3
}
}
}
描述确认容器是否健康的方法,该对象由 4 部分组成, 分别是:
- Test
array[string]
, 检查容器是否健康的测试方法, 可选项为:[]
: 从父级镜像继承健康检查配置["None"]
: 禁用健康检查["CMD", arg1, arg2, ...]
: 直接执行参数["CMD-SHELL", command]
: 使用镜像中的默认Shell运行命令
- Interval
integer
: 两次探测之间等待的纳秒数。 - Timeout
integer
: 一次探测中等待的纳秒数。 - Retries
integer
: 认为容器不健康所需的连续失败次数。 如果省略该字段, 则表示该值应从父级镜像中获取,同时,这些值将用作默认值, 并会在创建容器时指定的值进行合并。
ExposedPorts object, optional
{
"config": {
"ExposedPorts": {
"8080": {},
"53/udp": {},
"80/tcp": {}
}
}
}
一组端口, 描述运行该镜像的容器所需要对外暴露的端口组。存储结构为一个 json 对象, 该对象的每个 key 是需要暴露的端口和协议, value 必须是空对象 {}
。 该对象的键(key)可以是以下的几种格式:
- port/tcp
- port/udp
- port
需要注意的是, 该配置的结构之所以如此诡异, 是因为它是直接从 Go 类型 map[string]struct{} 序列化而成的, 因此在 json 中表现为 value 是空对象
{}
。
Volumes object, optional
{
"config": {
"Volumes": {
"/var/my-app-data/": {},
"/etc/some-config.d/": {}
}
}
}
一组目录, 描述运行该镜像的容器应该被挂载卷覆盖的目录路径。存储结构为一个 json 对象, 该对象的每个 key 是应该被挂载卷覆盖的目录路径, value 必须是空对象 {}
。
需要注意的是, 该配置的结构之所以如此诡异, 是因为它是直接从 Go 类型 map[string]struct{} 序列化而成的, 因此在 json 中表现为 value 是空对象
{}
。
rootfs object
{
"rootfs": {
"type": "layers",
"diff_ids": [
"sha256:0271b8eebde3fa9a6126b1f2335e170f902731ab4942f9f1914e77016540c7bb"
]
}
}
rootfs
描述该镜像引用的 Layer DiffIDs (详情见附录-术语表), 在镜像配置(Config)存放该值, 可以使得计算镜像配置文件的hash值时, 会根据关联的文件系统的 hash 值的变化而变化。该对象包含两部分, 分别是:
- type: 通常将该值设置为
layers
。 - diff_ids
(array[Layer DiffIDs])
: 按依赖顺序排序, 即从最底部的层(Layer)到最顶部的层(Layer)排序。
history array
{
"history": [{
"created": "2017-11-03T22:39:17.173629428Z",
"created_by": "/bin/sh -c #(nop) ADD file:264af0c48e23e8b8fc57c2c70c7b5b08be20601d75f5efca07c5ace8748bcbcd in / "
},
{
"created": "2017-11-03T22:39:17.345892474Z",
"created_by": "/bin/sh -c #(nop) CMD [\"sh\"]",
"empty_layer": true
}
]
}
history
描述了该镜像每层(Layer)的历史记录的对象数组,数组按照依赖关系排序,即从最底部的层(Layer)到最顶部的层(Layer)排序。数组中每个对象具有以下的字段:
- created: 该字段描述了该层(Layer)的创建的日期和时间, 要求为ISO-8601 格式的字符串。
- author: 该字段描述创建并维护该层(Layer)的个人或实体的名称和/或电子邮箱。
- created_by: 该字段描述创建该层(Layer)时调用的指令。
- comment: 该字段描述创建该层(Layer)时的自定义注解。
- empty_layer: 该字段用于标记历史记录项是否导致文件系统出现差异, 如果此历史记录项未对应到
rootfs
中实际的一项记录, 那么就应该将该项设置为true
(简单点, 就是如果 Dockerfile 里执行了类似 ENV, CMD 等指令, 由于这些指令不会导致文件系统的变更, empty_layer 就应该设置为true
)。
总结
本文主要先从梳理了Docker镜像规范的版本历史, 随后简单介绍了 OCI 组织和 OCI 镜像规范与 Docker 镜像规范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从一个简单但完整的 🌰 中展示了 Docker 镜像的目录结构, 再以此 🌰 介绍了现行镜像规范内容, 其中包括 manifest.json 和 Config 这两个重要文件的含义和内容。自 v1.1 版本的镜像规范开始, Docker 引入了 manifest.json 的概念, 从此就无需关心镜像的目录结构, 镜像中有效的信息都被记录在 manifest 中。
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 现行的 Docker 镜像规范已经完全介绍完毕, 从下一篇文章开始就进入实战内容。预期在下一章里, 我会为大家分享从 0 开始构建 Docker 镜像的经验, 以进一步探讨镜像中各 Layer
中记录的 Filesystem Changeset
的内容, 为最后介绍如何构建镜像打下铺垫。
吐槽: 规范是很文绉绉的内容, 而事实上 Docker 自身的镜像规范的描述得很混乱, 会出现术语混乱的情形。例如
Image JSON
在 manifest.json 又被称之为Config
; 镜像分发规范和镜像规范又会同时出现manifest
。
附录
术语表
Layer
Docker 镜像采用了分层结构。每层都是一组文件系统的变更历史。Layer
不负责存储诸如环境变量或默认参数等配置元数据, 这些都是整个镜像的属性, 而不属于任何特地的层。
Image JSON
每个镜像都有一个关联的 JSON 结构(被称之为 Image JSON), 这个结构描述有关该镜像的一些基本信息, 例如创建日期, 作者和其父镜像的ID, 以及运行时的相关配置(包括入口点(entry point), 默认参数, CPU/内存限制, 网络配置以及挂载卷信息等)。除此之外, 该结构还记录着该镜像引用的每一层的hash签名, 并提供这些层的历史信息。 依据规范, 该结构被认为是不可变的, 因为修改本结构就意味着需要重新计算 ImageID
, 也就意味着创建了新的派生镜像, 原镜像的 Image JSON 并未发送变化。
Image Filesystem Changeset
Docker 镜像中每一层都保存着相对于它上一层而言, 新添加(added), 发生变更(changed), 或者删除(deleted)的文件的归档包(又称之为文件系统变更集)。通过使用基于层(layer-based)的文件系统或者联合(union)文件系统(例如AUFS), 或者通过计算文件系统快照的差异, 文件系统变更集(Filesystem Changeset
)可以表现这一系列的镜像层, 就好像这些变更是发送在同一个文件系统上的一样。
Layer DiffID
Docker 使用在镜像分发传输时, 每层的 tar 归档文件的 SHA256 摘要来引用镜像层。例如, sha256:0271b8eebde3fa9a6126b1f2335e170f902731ab4942f9f1914e77016540c7bb
则是一个合法的 Layer DiffID
。
需要注意的是, 必须使用可再现(重放)的方式打包和解包镜像层, 以免更改镜像层ID。例如, 通过使用
tar-split
来保存 tar 头。 同时,Layer DiffID
必须是从未压缩过的 tar 版本计算而来的。
Layer ChainID
为了方便起见, 有时需要用单个 ID 来表示一层一系列镜像层, 这就引入了 Layer ChainID
这一概念。对于仅有一层或者位于最底部的层而言, Layer ChainID
等同于 Layer DiffID
; 而对于其他层而言, Layer ChainID
可由以下公示计算: ChainID(Layer N) = SHA256hex(ChainID(Layer N-1) + " " + DiffID(Layer N))
。
ImageID
使用以下公示计算镜像ID: ImageID = SHA256hex(Image JSON)
, 由于 Image JSON
中引用了镜像中每一层的 hash 值, 因此 ImageID 的计算方法使得镜像内容可寻址(content-addressable)。
需要注意的是, Docker 规范中
Image JSON
是不含有任何格式化的。因此在计算 SHA256hex 时, 需要保证不含有任何缩进。
Tag
Tag
可用于将用户提供的描述性名称映射到任意单个 ImageID
, Tag
只能从以下的字符集中取值: [a-zA-Z0-9_.-]
, 同时首字符又不允许为 .
或 -
, 而且长度不允许大于 128 个字符。
Repository
Repository
即镜像名称中 :
之前的部分。例如, 一个镜像被命名为 my-app:3.1.4
, 那么 my-app
即被称之为 Repository
。Repository
由 /
分割的名称组成, 可以选择以 DNS 主机名作为前缀(必须符合标准 DNS 规则, 但不允许含有 _
字符)。同时, 如果 Repository
存在主机名, 那么就可以在其后加上端口号, (e.g. :8080
)。最后, Repository
不允许以 /
开头或者结尾。
Image Manifest Version 2
与镜像规范中的 Manifest.json
不同, Image Manifest Version 2
主要被使用于 Docker Registry API V2
, 即 docker pull
以及 docker push
等操作之中。 目前 Image Manifest Version 2
已推出两个版本, 分别是:
- Image Manifest V 2, Schema 1
- Image Manifest V 2, Schema 2 该协议通过引入额外的 Media Type 和 Registry 的 manifest 结构, 解决了 Registry 能提供哪些镜像, 镜像的格式、兼容的操作系统以及镜像各层应该从何处获取等问题。
简单点, 就是一份描述镜像文件分发的协议, 对此, OCI 也拟了一份规范。